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户外市场中,李宁正通过自身的奥运赞助商身份,试图寻找新的发展路径。
2025年10月24日,中国奥委会与李宁品牌联合发布了用于2026年米兰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装备。
李宁表示:“我们会把领奖装备中应用的专业运动科技,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,转化为普通消费者可以使用的产品。”自2025年5月起,李宁替代安踏成为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,这也为李宁提供了新的市场营销机会。
2026年的米兰-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将于2月6日至22日举行。此次冬奥会在意大利举办,其比赛场地位于阿尔卑斯山区,气候多变、低温潮湿。相比于夏季奥运会,冬奥会运动员的领奖服需具备保暖、透气、防水等多重性能,以应对寒冷的户外环境。
在本次发布会上,2026米兰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装备推出,展示了李宁航天动态保暖科技在“透湿、锁温、防护”方面的科技创新。现场报道显示,领奖服的户外款材质采用防水透湿膜,可抵御49-99毫米级暴雨,具备防风、防水、透湿等多功能特性。
在中国户外产业大会现场,媒体观察到一台设备展示了李宁的高性能面料,在模拟暴雨环境时能够有效防止水的渗透,强化现场观众对其防护能力的直观感受。
与此同时,中国户外运动产业的整体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。在大会上发布的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(2024-2025)》显示,截至2025年6月底,我国约有33.5万家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企业,仅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了2.4万家。报告指出,如冰雪运动、山地运动以及水上运动等市场参与度正逐年上升,马拉松、滑雪、骑行等细分领域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尽管李宁在户外赛道的布局较早,并尝试多元化发展,但市场竞争的激烈与疫情的冲击让其表现略显不足。早在2005年,李宁曾与法国户外品牌艾高(AIGLE)合作进入中国市场,2015年推出Li-Ning Adventure品牌。而近年来,通过收购瑞典知名百年品牌Haglöfs,李宁也展现了对该领域的关切。
目前,李宁旗下的爆款户外单品是售价约1500元的万龙甲Breath系列高防水冲锋衣,主打专业的防水透气功能。此外,李宁的电商平台提供多款适用于城市通勤、登山徒步及露营的户外鞋服,价格区间覆盖300元-2000元,既兼顾性价比,也进一步试探中高端市场。
李宁公司介绍,一件户外产品的研发时间约需12个月,从需求分析到结构设计、功能开发、测试优化,再到投放市场,各个环节均需出色的执行力。
虽然李宁已经在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与其他品牌相比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安踏通过并购始祖鸟和萨洛蒙等国际知名品牌,快速进军户外运动领域,获得显著优势;The North Face、Columbia等国际品牌也保持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;此外,凯乐石、伯希和等新兴国产品牌及探路者、骆驼等老牌品牌的市场表现同样强劲,同时,Norrøna、Klättermusen等海外小众品牌也逐步被国内消费者熟知并认可。
尽管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,但李宁希望通过强调其奥运赞助商身份和专业运动科技,不断提升品牌的说服力,吸引更多消费者。事实上,李宁将自身定位为“单品牌、多品类、多渠道”战略模式,以一个品牌为核心覆盖多个细分领域,从跑步、篮球到羽毛球、户外以及高尔夫和网球等多种品类。
相比于其他品牌,李宁的户外业务起步相对缓慢,发展空间仍待挖掘。尽管其核心运动品类占据了较大比重,但公司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户外品类的销售额增长十分显著,其中鞋类产品表现尤为突出。未来,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,李宁还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上加大投入。
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李宁宣布启动与2026年米兰冬奥会相关的系列营销活动,进一步推广领奖服中应用的顶级运动科技和航天动态保暖科技。此外,李宁计划在现有门店中增强户外系列产品的展示区域,并积极布局独立的户外品类店,通过线下活动和社区建设,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。
依旧保持对户外领域的信心,李宁品牌正以稳健步伐深耕这一领域。在功能性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加持下,李宁希望打造能同时满足专业需求与大众消费习惯的优质户外产品,逐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取一席之地。